近期,“优化支付服务”成为各类会议、文件中的重磅议题。
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塔盘式绕包机《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月29日,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要求各有关单位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3月1日,国新办举行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六部门共同发声;3月7日,《意见》正式印发,各家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纷纷跟进响应并推动落实。
整体来看,在上述会议和文件中,支付服务的便利性、包容性、安全性等话题被频繁提及,并被视为进一步提升支付服务水平的着力点。对于支付服务的包容性,下一步应当从以下几点发力。
首先体现在保障支付方式的自由选择权上。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网络支付发展迅速,“不带现金不带卡,一部手机行天下”正成为许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支付方式的更迭以及由此带来的便利固然值得欣喜,但“无现金社会”的鼓与呼是否意味着“对现金的消灭”,是否意味着支付方式只能“以新代旧”“顾此失彼”?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次,作为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之一,支付服务面向的群体往往有年龄、生理状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允许不同群体“差异”存在,尊重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和支付偏好,捍卫部分群体不搭乘“数字快车”的权利和自由……这是支付服务“包容性”的首要之义。换言之,现在的支付方式、将来的支付方式、传统的支付方式,都要鼓励,要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再次,除了支付方式的自由多选,支付场景的进一步完善也很重要。每笔资金的交换发生在具体场景中,落在“食、住、行、游、购、娱、医”的日常生活中。支付能否顺利完成,不仅要看“有没有方式付款”,也要看“有没有地方可以付款”。因此,不同支付方式在各类支付场景中的兼容应当是支付服务“包容性”的另一意涵。
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在支付场景的进一步完善上,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接下来,就是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商户,配备好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各种支付方式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支付方式及工具。而在这个过程中,支付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功能是否齐全完备、操作是否浅显易懂,则是落地时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最后,“以人为本”应当成为包容性的根本内涵。支付服务连通千家万户,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多元化支付服务需求为出发点,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是包容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各相关主体下一步的努力方向。